居家整理師今天從整理的角度,來談談收納。
整理物品的動作,相信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經驗。然而你我真的了解【整理】如何執行嗎?那知道【整理】其實有所謂的階段性?究竟整理的執行與階段性的如何,又會有怎樣差別性呢?讓我們將整理分成五個階段:
(一)認識:了解物品所代表的意義—依據物品的性質、使用性區分。
(二)面對:解決並面對物品的先後順序—依據使用者會產生的共鳴點與回憶的時間排序,少至多減少停留時間,提高整理效率性。
(三)取捨:懂得取捨不需要的物品與需要的物品—依據使用性區分,將物品分成二類:需要與不需要。
(四)分類:依照物品的性質進行分類—依據物品性質區分,分成五大類:服裝、文件、書籍、雜物、紀念品。
(五)適要:留下最合適重要的物品—依據物品分別、使用分類、使用選擇、使用頻率進行最佳化篩選。
看到這裡,有沒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,好像其實一直有整理物品的經驗,但是很常越是整理,東西越是亂,超級沒有效率的,感覺永遠都做不完!然而除了居家整聊師的整理五個階段,我們也可以參考《Housekeeping教學手冊》的整理八個程序:
(一)思考擁有物品的意義: 從物品擁有者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為什麼會擁有這樣物品、這個物品代表甚麼。
(二)了解物品的本質: 如果不能確實理解「物品的本質」,等於你根本從未真正擁有過它。
(三)明確整理目標: 思考「整理所帶來的具體效果是什麼?」以及「究竟是為了達到怎樣的效果而去進行整理的呢?」>>隨著具體目標的不同,整理的方法也會跟著改變。
(四)從整理目標來思考如何分類: 按照整理的目的性將相同或類似的物品集團化,分門別類的整理上架。
(五)將分類區域按照使用頻率進行二次分類: 將同一個區域中的物品按照使用頻率再次進行細分,加強使用流暢度。
(六)分析收納空間與收納用品: 開始測量、計算可收納空間。
(七)合併分類區與收納: 將程序(五)中已經分類好的物品進行實際收納。
(八)完成指定席: 當指定席完成後,依舊要定期回到(一)來重新審視物品,整理的程序實際上是一個動態平衡。
根據上述的言論,了解整理有所謂的先後順序,現在來想想為什麼?要將整理區分步驟?會帶來怎樣的效果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