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總是沒時間整理? 你可能是完美主義者
在《斷捨離》一書中,山下英子老師以自身經驗,將「捨不得丟的人」,分類為「逃避現實型」、「執著過去型」與「擔憂未來型」,其中對於「逃避現實型」的解釋為:「這些人並非因為忙碌才不在家,而是因為不想待在家裡才變得忙碌」。
可以理解的是,當一個人身處在雜亂的居家環境中,心情也容易感到煩躁不安。此時,透過忙碌來減少待在家的機會,除了可以逃避這些負向感受,更重要的是讓自己有個「沒時間整理」的藉口。在此讓筆者想到了一個常見於人性的社會心理學現象:「自我設限(Self-handicapping)」。
#自我設限策略
自我設限的概念最早是由Edward Jones和Stephen Berglas(1978)所提出,他們指出人們會刻意在自己達成目標的路上,設下一些絆腳石,當失敗到來時,自己才有藉口將失敗怪罪在這些絆腳石上。
當能將失敗經驗歸因到外在環境的影響,我們便可以保全我們的自尊,也讓別人不會懷疑是我們的「能力」出了問題;再者,若事情的結果是成功而非失敗,使用自我設限策略的人,更可以說是因為自己能力好,才能克服重重難關而達成目標。
下列數種情境,皆可能使用了自我設限策略:「在段考前一天亂吃,結果考試當天拉肚子,考不好都不意外。」、「我對數學沒興趣,平常都沒做習題,得不到好成績是正常的。」、「最近外務太多才沒時間準備比賽,但若我有練習,一定可以得到前三名。」
#居家整理的自我設限
在整聊過程中,不乏聽到客戶向我們抱怨:「如果我有時間,我是可以把家裡整頓好,只是…」、「因為我很累,回到家後都沒有力氣整理了…」等等理由。當聽到這些怨嘆後,我們也能同理他們的困境,人的時間與精力都是有限的,在忙碌的一天結束後,還要卯起來整理家裡,確實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。但繼續追問後會發現,許多客戶即便有空閒,也寧願把這些時間拿去參與其他活動,即使已規劃好要打掃的時程,他們還是有可能因「半路殺出的程咬金」而離開家裡,去做那些他們更想做的事情。最後便有理由說明是「自己太忙碌」,以此來合理化環境越來越髒亂的事實,並延遲要面對整理環境的「壓力」。
#「完美主義」也可能是另一種自我設限
除此之外,自我設限還有另一種表現形式,即是「完美主義」,當我們訂定一個太高的目標而無法達成時,便可以將責任歸到目標太困難,而非自己能力的不足(Hewitt et al., 2003)。舉例來說,有客戶跟我們提到,當他每次想要整理環境時,總想著要找一天的空檔,一次完成所有的居家空間,但幾乎每次都失敗,最後他告訴我們「唉…我家真的太大了,即使再努力,一個人也整理不完啊!」
在我們的經驗中,若平常沒有在維持居家空間,要在一天內整理完整個家庭的雜物,本來就有難度,且不斷累積挫敗感後,只會讓自己更不想打掃家庭,使得家中環境不斷的亂下去。
#如何避免環境整理的「自我設限」心理?
自我設限可以短暫的保衛自尊,使自己的能力不被懷疑,讓自己「有台階下」。但不斷地使用這種策略,反而會讓他人對於使用者的「人格」有負向評價(J. Luginbuhl & R. Palmer, 1991),也會因找藉口,讓他人感到不負責任,進而使自己不受他人歡迎(Frederick Rhodewalt et al., 1995)。更甚之,自我設限也可能拖延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,使雪球越滾越大。因此,要減少自我設限的發生,我們可以試試看以下的方法:
(1) 覺察
當自己遇到一個需要處理的壓力事件,如居家整理,你接下來所做的是面對它、想辦法解決它,還是拖延、分心呢?而在拖延、分心後,你接下來是趕緊將自己注意力拉回正事上,還是將這些分心的事情當藉口呢?
下次試著覺察看看,當自己遇到上面這些問題時,自己出現了什麼想法,如此可以知道無法整理的理由,是真實存在(Ex: 下班回來缺乏體力),還是其實是自己創造出來的(Ex: 自我設限)。
(2) 制定一個「可行的」整理計畫表
所謂「可行的」代表在自己的精力與時間之內可接受的整理計畫,你需要去嘗試看看,自己一天整理多少的範圍是可以負荷的,並依照自己的節奏去整理居家環境,如此可以增加執行力,避免好高騖遠的目標,並減少因沒達成目標而來的挫折感。
(3) 失敗不是全部,只是人生一段的歷程
有許多人擔憂失敗,是怕自己能力因此被否定,而使用自我設限策略來保護自己。
但其實失敗只是人生洪流中的一瓢水,每個人多少都會經歷到,它的存在是每個人都需要接受的。當失敗到來,可能會伴隨著許多的情緒,此時試著觀察自己會出現什麼樣的感受、想法,並用適當的方法宣洩自己的情緒,如此才能有更多的勇氣與能量去面對下一次的挑戰。
參考資料:羊恩媺(譯)(民100)。斷捨離(原作者:山下英子)。台北市:平安文化(原作出版年:2009)王慶福、洪光遠、程淑華、王郁茗(譯)(民95)。社會心理學(原作者:Sharon S. Brehm, Saul Kassin & Steven Fein)。台北市:雙葉書廊。Luginbuhl J., Palmer R. (1991) Impression management aspects of self-handicapping: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.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.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, North Carolina, United State.Rhodewalt F., Sanbonmatsu D. M., Tschanz B., Feick D. L. & Waller A. (1995). Seff-Handicapping and Interpersonal Trade-Offs: The Effects of Claimed Self-Handicaps on Observers’ Performance Evaluations and Feedback. University of Utah, Utah, United State.